适应性治理:政策落地如何因地制宜?——以武陵大卡村的危房改造项目为例
【出 处】:
【作 者】:石绍成 吴春梅
【摘 要】因地制宜是国家政策得以落实的关键,是中国特色的治理经验。现有研究主要针对地方政府自身的特征与行为,而对其产生的结构性条件重视不够。本文试图将其理论解释拓展至制度、政府与社会关系等结构性要素,并建立了"适应性治理"的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从过程逻辑厘清了因地制宜的发生情境、制度空间与实现机制。个案研究发现,武陵大卡村的危房改造项目发生在中央政策与地方实际双重约束的情境下,运作于"松散耦合"的制度结构中,并依赖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委托代理机制。本文的研究表明,因地制宜主要是中国政策实施重视弹性规则的制度产物。
相关热词搜索:适应性治理; 政策落地; 因地制宜; 危房改造; 农村环境;
上一篇:富人治村与不完整乡镇政权的自我削弱?——项目进村背景下华北平原村级治理重构的经验启示
下一篇:基于增能赋权视角的农户贫困脆弱性缓解研究——以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为例